1946年,国民党军队搞了一场全国范围的整编,把原来的“军”改叫“整编师”,“师”改叫“整编旅”。表面上看这是精简部队,实际上背后藏着不少猫腻。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,在华北战场上,有一支叫“整编第62师”的部队特别扎眼——别的部队都老老实实改回军和师,它却顶着“整编师”的名号,下辖两个旅,后来还闹出不少笑话。这支部队到底从哪来的?为啥在整编浪潮里成了“另类”?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唠明白。
要说这整编第62师,得先从它的前身第62军说起。这支部队是广东的粤军,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,广东军阀把第151师和第152师拼凑成第62军,主要在华南打仗。像衡阳保卫战、桂林保卫战这些硬仗,他们多少都掺和过。到了1945年抗战快胜利时,这军又接收了中央军系统的第95师,凑齐了三个师的架子。不过这第95师有点特别,士兵大多是湖南人,和广东籍的军官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,平时各干各的,打仗时也经常被单独派任务,成了第62军里的“独立团”。
抗战胜利后,蒋介石说要搞“精兵简政”,把全国军队统一整编。按道理说,第62军应该和其他部队一样,把三个师压缩成两个旅。但问题来了:这军本来就没多少人。就拿1945年初来说,第62军名义上有3万多人的编制,实际上连一半都不到,空缺了快两万人。为啥会这样?打仗死人、逃兵、军官吃空饷,这些原因都有。最夸张的是,有些团上报一千人,实际上只有三四百个活人。
这时候整编就变味了。按照规定,每个师要裁掉一个团,但很多部队本来就凑不齐三个团,裁来裁去其实就是把那些空架子撤掉。比如第62军原来的三个师,裁掉一个团后,剩下的兵力还是不够,只能把老弱病残再筛一遍。结果整编后的第62师名义上有1.3万人,但实际兵力连这个数都不到。更滑稽的是,他们手里的第95师本来就有七千多人,按道理应该被裁掉,但广东籍的军官们死活不同意,最后硬是把这个师拆成了两部分:一部分跟着第62军改名叫“整编旅”,另一部分则继续保留番号,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独立第95师。
1946年秋天,这支部队被调到华北。按当时的规矩,华北的国民党军应该还是老编制,但第62师顶着“整编师”的名号就来了,下面还带着两个旅。其他部队都是军管师,他们却搞了个师管旅,搞得华北战区司令傅作义都看不懂:“你们这算哪门子整编?”更搞笑的是,到了1947年夏天,他们又偷偷把旅恢复成三个团,兵力涨到两万多人,最后干脆又改回第62军的番号。这番折腾,连蒋介石都忍不住问手下:“他们到底有几个兵?怎么越整人越多?”
要说这支部队为啥这么特殊,还得看他们的成分。粤军和中央军本来就尿不到一块,广东兵和湖南兵更是互相看不起。打仗的时候,广东军官怕湖南兵不听指挥,湖南兵又嫌广东军官克扣军饷。到了1948年天津战役,这支部队被解放军包围,结果三天就全军覆没。军长林伟俦被俘的时候还纳闷:“不是说整编后战斗力提升了?怎么连三天都撑不住?”
其实这支部队的遭遇,就是国民党军队腐败的一个缩影。他们搞整编不是为了打仗,而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。军官们忙着虚报人数吃空饷,士兵们连饭都吃不饱,这样的部队上了战场能打赢才怪。后来在海南岛战役,这支部队又被重建,结果还是被解放军打垮。从1946年整编到1950年覆灭,这支部队就像个笑话,见证了国民党政权从腐败到崩溃的全过程。
咱们普通人看历史,总觉得打仗就是比谁人多枪多。其实真正决定胜负的,是人心向背。国民党这支部队再怎么整编,也改变不了士兵们吃不饱饭、军官们只顾捞钱的现实。反观解放军,官兵平等,有饭大家吃,有仗一起打,这样的部队别说两万人,就是两千人也能打出百万雄师的架势。历史已经证明,得民心者得天下,靠整人骗人的把戏,终究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。